第690章三谋-《1949: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孔捷则拿出笔记本,飞快地记录着争论的焦点,尤其是关于协同失灵、通信不畅、后勤保障困难的担忧。

    他结合自己在朝鲜面对美军强大火力时的体会,对现代化战争中“协同”二字的代价与重要性,有了更切肤的认识。

    陈朝阳没有试图压制这场风暴。

    他静静地站在讲台旁,敏锐地捕捉着争论中迸发出的闪光点和暴露出的认知盲区。

    直到争论声浪稍缓,他才再次走到黑板前,用粉笔将那些零散的见解—— “火力准备”、“登陆波次”、“通信枢纽”、“后勤保障节点”、“制空权与制海权”逐一提炼出来,写在简图的相应位置。

    “同志们,”他沉声道,“你们争论的每一个问题,都是未来合同战术指挥员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核心课题。

    一江山的胜利,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,但门后的路,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实践,去一步步走出来。”

    他拿起教鞭,指向那些关键词:“现在,让我们暂时放下具体的战斗过程。

    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是,基于一江山战役的启示,系统梳理一下,在未来类似的联合登陆作战中,一个战役指挥员,应该如何思考,如何筹划,如何建立他的指挥与保障体系。”

    课堂的气氛陡然一变,从激烈的争论转向了更深沉、更系统的思辨。

    这堂课,因为远在数百公里外的一场实战,变成了教学以来最贴近现实、也最指向未来的一课。

    硝烟的味道,透过地图和争论,弥漫在每一位未来将军的呼吸之间。

    一江山战役的冲击波,在汉东军事学院内持续震荡,并未随着捷报的欢庆而平息,反而激起的涟漪层层扩散,最终沉淀为更紧迫感的集体思考。

    当学院正式下达通知,要求高级指挥系学员结合现代战争特点,开始构思并撰写毕业论文时,这场思考便找到了一个集中的喷发口。

    一时间,学院图书馆里,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喧嚣。

    与登陆作战、海军舰艇、航空兵运用、通信保障、联合后勤相关的书籍、战例汇编和内部参考资料,几乎被瞬间借阅一空。

    管理员看着空了大半的特定书架,连连咋舌。
    第(2/3)页